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精神,现结合实际,制定我校思政课建设实施办法。
1.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明确党委书记、校长是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是具体负责人,思政部、教科部和学工部是具体责任单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全力支持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格局。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党委书记、校长每学年到思政部至少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听取思政课教学工作汇报,了解和解决思政课教学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分管思政课教学的校领导对思政课建设开展经常性调研指导,每学期至少分别召开一次教师和学生座谈会,了解思政课教学情况,听取师生对思政课改革建设的意见,形成党政齐心协力抓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一学科”和思政课堂“第一课堂”的建设任务。
2.落实领导干部讲(听)思政课制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每学期为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1次思政课。校长、书记及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听每门思政课不少于1次。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位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和发现思政课教学和建设中的问题。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每学期至少讲授一次思政课,听一次思政课。
3.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对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严把政治关、品德关、业务关。制定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在加大思政课专任教师引进力度的同时,鼓励选拔部分优秀辅导员、专职党务干部、专业教师转岗担任思政课教师,确保到2021年底专职思政课教师师生比达到1︰350。逐步推行中班、小班化教学,加强思政课选修课建设,确保思政课教学效果。加强思政部党支部建设,落实“双带头人”制度,将思政部党支部建设成为学校的标杆支部,在思政课教学科研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4.按照“六要”标准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完善学校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机制,出台具体措施,鼓励教师到省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参加高质量国内外学术会议,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业务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和攻读博士学位。完善“传帮带”工作机制,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通过推荐教师参加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设立校名师工作室和选拔校骨干青年教师等方式,建立优秀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开展集中研讨、集中培训、集中备课等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5.加强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和各学院的专家学者中遴选部分优秀教师作为思政课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形势与政策》及思政课实践或拓展环节的教学工作。聘请社会各界的有关专家学者、领导干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政课教师。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地方领导、企业家和优秀校友等来学校讲学和交流。制定《思政课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保证兼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实行思政课教师全员担任学生班导师制度,实现思政课教学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6.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在教学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称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中提高教学占比,在工作量计算及薪酬分配制度中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倾斜,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校教师荣誉体系中思政课教师比例高于其他专业教师。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规定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规定按在校生总数每生不低于40元),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专款专用。
7.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将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思政课各门课程要建立完善教学研究与改革制度,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围绕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研讨。学校教学科研立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定期调查学生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着眼学生成长发展,培育推广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式。深化“问题”教学,探索“专题”教学,优化教学手段,积极运用新媒体,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和对话型课堂,打造学生学习思政课“五微”(微课、微影、微报、微文、微访)品牌活动。精心挑选与培育一支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团队,组建大学生思政课讲师团,鼓励大学生上讲台,推动大学生思政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要加大思政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鼓励结合课程特点采取课程论文、分组完成专项课题或调研报告等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8.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树立“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的观念,组织和引导所有专业的教师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积极主动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要逐步实行“课程思政”的全覆盖。每一个学院遴选2-3门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并通过课程建设立项、开展教学竞赛等方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建设3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3--5名“课程思政”名师。创建“帽峰山思政大讲堂”品牌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思政课程”与“学术讲座”有机融合的“第二课堂”品牌项目。
9.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要按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每门思政课程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将课程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分别安排学时。课堂理论教学以专职教师为主、专题讲座以校外专家或兼职教师为主。要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专题讲座的内容和大纲,制订和逐步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要以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校外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广东的地缘优势,尤其是学校周边的革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实践文化的资源优势,与地方共建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学校周边及家乡的红色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企业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开展参观考察、现场教学、实践调查、志愿服务等,将地方乡土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理念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活思政课,创建具有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
10.建设网络新课堂。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和载体。重点用好“学习强国”资源,做好“学习强国”平台资源与“易班”信息化平台交互融合,实施线上线下互动教学。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发或引进思政课在线课程,完善思政课微课教学体系,建设思政课微课资源库。自主开发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网络课程,建设思政网络课精品。依托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打造1—2门有影响的“网红”课程。
11. 在条件逐步成熟的时候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提升思政课建设管理水平。在思政部基础上待条件成熟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和完善各教研室管理架构,完善学院的工作运行机制,选拔和配备好领导班子和课程负责人。把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建设、逐步开展学科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校级重点学科予以建设,并逐步将思政课各门课程列为校级重点课程,分批加以建设。学校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
12.建设思政课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成果展示及思政课建设主题论坛。定期组织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13.重视在实践活动中检验思政课效果。思政部和学工部要以科学设计并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以及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分析研判等方式,通过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表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言行一致性,考察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以及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立场、态度和实践,了解和评估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并将这些结果定期反馈给全体思政课教师,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4.加强思政课建设情况考核总结。学校要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思政课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运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课程建设与改革、科研与学科建设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督促思政课各项建设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和提高我校思政课建设水平和质量。
15. 本办法根据天院党委[2020]8号修订。